记者日前从贵州磷化集团获悉,该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磷化企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造原创技术的策源地。聚焦磷化工行业的基础性、前瞻性问题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坚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瞄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弄通磷矿采选技术升级、磷酸工艺技术升级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不断在磷化工行业科技创新上“填白”。近3年,磷化集团研发投入41.4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93%,投入强度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在行业内位居第一,集团新增专利授权超400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超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560余件,专利数位列国内行业第一。“锚杆护顶分段空场采矿法”“磷化工全废料自胶凝充填采矿技术”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功将我国磷矿采矿率从不到60%提升到80%以上,该两项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贵州磷化集团技术人员在厂区巡检。企业供图
勇做行业创新的突破者。瞄准行业技术壁垒,奔着行业发展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采取合作创新与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等方式,把当前磷化工行业面临的磷矿采矿弃贫采富、硅钙质焦磷矿选矿难、磷化工初级产品比重大,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磷石膏固废综合利用难等技术难题作为企业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开发新技术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应用。目前,贵州磷化集团开发并拥有数十项覆盖磷化工全产业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工业产值中科技创新贡献占比达30%以上,PPA、高端电池一铵、钾盐等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当好地方发展的排头兵。紧盯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强化应用研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原材料供应链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磷化力量,展现磷化担当。成立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公司,与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宁德时代进行战略合作,全力抢抓新能源材料前驱体“风口”机遇。开展缓释肥、水溶肥、液体肥、微量元素肥等高端新型肥料的研发,在全国首家推出磷酸脲、聚磷酸铵等产品。2022年,在国家春耕化肥保供期间,累计向国内供应磷肥237.8万吨,其中,投放磷酸二铵202.5万吨,同比增长44.38%,占全国总量的36%,位居全国第一。投入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已超30亿元,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2018年的53%提升到2022年的80.54%,高于全国约40%的平均水平。
贵州磷化集团中低品位磷矿石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供图
联动多元主体。当好“出题者”和“搭台者”,“链”动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平台建设、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瑞士Buss公司等国内外20余家知名科研单位、高新企业合作,构建了一套“联合开发、企业孵化、产权共有、利益共享”特色“产学研用”模式。目前,磷化集团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平台共20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
加强人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服务站、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以及“项目+资金+人才”方式,开展贵州省磷精细化工产业化人才基地建设。目前,磷化集团有高级职称496人。
营造良好生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在集团内部设立创新基金,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自主权,赋予领军人物“团队搭建组阁”“技术路线决策”“预算控制”“奖金分配”等更多自主权。
贵州磷化集团中低品位磷矿石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供图
磷化集团坚持“多维对标找问题——多方研判定清单——多元协调强整改——多项指标验成效”的闭环工作机制,针对调研中发现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科技创新环境还需优化、转化应用机制还需完善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为磷化集团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
构建科技创新“大平台”。将以平台和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抓手和关键要素,引进领军人才,培育青年人才,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造磷化行业创新人才的“蓄水池”。同时,联动磷化行业的各类创新主体,将行业创新链上各类资源要素有序串联叠加,形成相关产业链上“大协作”,形成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大合力”。
营造科技创新“好氛围”。8月7日,磷化集团召开第一届创新大会,对近年来该集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奖金合计1162万元,并对磷化集团创新激励制度进行了解读,发布了磷化集团技术应用推广清单、“揭榜领题”方案及第一批榜单项目,拿出“真金白银”和“最大诚意”,打造磷化行业科技创新的“集聚地”。
打通科技转换“快通道”。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核心,构建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制订《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管理办法》等制度,坚持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打通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的通道,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编辑 桂榕
二审 陈露
三审 孙晓蓉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